如何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四问银行业→
2020-07-23 12:40:00

阅读提示

为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以来,金融政策暖风劲吹,让不少中小微企业感受到融融暖意。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要求增强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并作出多项部署。银行业作为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主力军,如何贯彻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并加快转型、提高服务质效?经济日报记者四问银行业↓↓↓


小微贷款增速超四成,如何实现?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要高于40%,这是在2019年“30%”目标之上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监管部门要求全国性银行要用好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政策,实现中小微企业贷款“量增价降”。重任当前,大型商业银行将如何细化落实各项要求?


疫情期间第一时间出台措施


“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40%,是在上年较高基数上提出的,连续两年快速增长,要求并不低。但从2019年普惠金融相关指标完成情况和一季度小微企业贷款实际增长来看,大型商业银行通过努力应该可以实现40%的增速目标。”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疫情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大考验,对小微企业而言更加明显。为此,大型商业银行第一时间出台措施帮助小微企业渡难关


上海市虹口区水电路54号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院仅一街之隔,这里坐落着一家备受社区居民期待的在建养老院。近日,这家因疫情耽搁工期的养老院盼来600万元的“救急款”,按下建设“重启键”。


养老院项目的“重启”得益于一个专项信贷项目。不久前,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专门推出针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融资难问题的普惠金融专属信贷服务方案“中银颐养贷”,这家在建养老院的运营方和孝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正是首个“尝鲜者”。“从申请到贷款发放只花了不到一周时间,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和孝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金礼节说。


疫情期间,农业银行第一时间出台措施,为受疫情影响还本付息困难的小微企业客户提供延期还本付息安排,制定“宽限期+展期+续贷+中长期贷款”有机衔接的组合措施。


建设银行推出普惠金融“复工助企”计划,包含“四专五化十八条措施”,通过专门客群、专项政策、专属服务、专项红利等“四专”机制和线上化、自动化、专属化、红利化、综合化等“五化”服务,着力实施扶微纾困系列措施,为广大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针对性金融保障。截至6月末,疫情发生以来已为小微企业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万亿元



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对普惠型小微企业的支持是一项系统工程,考验着大型商业银行的智慧。在业内专家看来,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型小微企业金融业务,要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作为大型商业银行,要深刻认识发展小微企业普惠金融的政治意义、社会责任和商业价值,将外部环境的变化、监管政策的调整、企业和社会的期望作为银行深化改革的契机和动力,与时俱进调整发展方向和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普惠金融特别是信用贷款等融资产品的研发力度。”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张兴荣表示,在战略布局上,要科学谋划,由粗放投入转向精准布局,深入研究小微企业的地区、行业分布及演变趋势,持续通过优化客户和业务组合实现风险对冲和效益最大化。具体到商业模式,张兴荣建议,要由人力密集型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要更多地依托网络和金融科技的力量,通过线上线下的‘撮合’协助小微企业拓展市场,将金融服务融入大型企业供应链、价值链,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在董希淼看来,推动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主流银行与互联网银行加大合作,既能加快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还会减少大型银行下沉服务可能产生的“掐尖现象”和“挤出效应”,防止对大型银行的激励政策措施“误伤”中小银行。


此外,业内专家认为,要不断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培养适应新时代所需的普惠金融银行家队伍,探索普惠金融长效发展机制


多举措推进“量增价降”


大型商业银行如何实现普惠金融的“量增价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大型商业银行需要强化产品创新,提供更适合小微企业资产特点的新产品;同时,应强化绩效考核,对发展普惠金融业务进行更有效的考核;强化政策运用,对于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资金,利用更有效的产品和更有效的考核,切实将降准的资金用到服务小微企业领域。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专家、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许江介绍,在降低小微融资成本上,农行一方面通过贷款利率优惠,持续降低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另一方面,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除利息外不收取其他任何相关费用,减免小微企业贷款的资金管理费、财务顾问费,由农行承担抵押评估费、抵押登记费等,通过大力发展信用贷款减少小微企业贷款担保费用,通过提供中长期贷款、无还本续贷等降低贷款衔接和资金周转费用,多措并举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通过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和减免各项费用等,合计为小微企业降低综合融资成本超过0.8个百分点。


银行业“合理让利”,如何落实?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遭遇短期困难。如何为市场主体减负,稳住经济基本盘?这其中,推动金融机构与企业共生共荣、推动金融系统“合理让利”是重要抓手。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下一步要抓住“合理让利”这个关键,保市场主体,加快降费政策落地见效,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5万亿元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金融部门向企业让利,主要包括3部分:一是通过降低利率让利;二是直达货币政策工具推动让利;三是银行减少收费让利


在我国目前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市场背景下,银行业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重要渠道。“银行贷款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因此,1.5万亿元的合理让利规模也主要由银行承担。”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对于银行业来说,接下来如何抓“合理让利”这个关键?



贷款利率如何优惠


引导贷款利率下行,是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重要手段。多家商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判断给予企业何种水平的贷款利率时,通常会从银行的资金成本、企业的风险成本及银行自身的管理成本3个方面综合考量,做到“收益覆盖成本加风险”。因此,降低贷款利率也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从银行的资金成本看,中国人民银行已出台多项政策,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市场利率持续下行。“上半年,央行已从货币政策角度,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支持措施。”易纲说,其中包括3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出台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实施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等。


截至目前,上述举措已取得良好效果。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13.49万亿元,同比增长11.1%;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0.8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22万亿元


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方面,易纲表示,接下来,全国性银行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内部转移定价优惠力度不低于50个基点,促使商业银行处理好不同业务服务对象关系的平衡;政策性银行要把3500亿元的专项信贷额度落实到位,以优惠利率支持小微企业复工复产。


货币政策工具如何直达


除了降低贷款利率,创设直达货币政策工具也是推动金融系统让利的方法之一。


“此前,央行已推出3000亿元抗疫专项再贷款和1.5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这些工具都是直达实体企业的货币政策工具。”央行相关负责人说,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监管层日前又创设了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


这些政策工具如何发挥作用?


针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湖北地区,国有大型银行已纷纷行动。那么,如何调动地方法人银行推动“应延尽延”政策落地的积极性?监管层创设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即提供400亿元再贷款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利率互换协议的方式,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激励,激励资金约为地方法人银行延期贷款本金的1%,预计可以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延期贷款本金约3.7万亿元,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还本付息压力。


同时,为消除小微企业缺乏抵押担保的“痛点”、提高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重,监管层还创设了“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即提供4000亿元再贷款资金,通过特定目的工具(SPV)与地方法人银行签订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合同的方式,向地方法人银行提供优惠资金支持。


预计信用贷款支持可带动地方法人银行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约1万亿元,切实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央行上述负责人说。



各类乱收费如何治理


长期以来,“违规涉企收费”推高了部分企业融资综合成本。尽管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多次部署治理整顿,但乱收费现象依然存在。从实践看,问题集中表现为,银行在为企业提供融资的过程中强制搭售保险产品、超公示标准收取市场调节价费用、未提供服务而收费等。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银行违规涉企收费案例的通报》,披露了6个违规涉企收费案例。


“《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重点强调,商业银行应当按照审慎经营原则,建立健全服务价格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建立清晰的服务价格制定、调整和信息披露流程,严格执行内部授权管理。”中国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监管机构将持续规范银行服务收费,严肃治理各类乱收费、推高企业融资综合成本的行为。


中小银行发力,如何“两手抓”?


作为服务中小微企业的主力军之一,中小银行迎来了诸多政策“红利”。在业内专家看来,中小银行要增强服务中小微企业能力,需要“两手抓”:一方面,多渠道补充资本金,增强服务质效;另一方面,强化公司治理,加快转型发展,并筑牢风险底线


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我国的中小银行包括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村镇银行等,目前总数超过4000家。这些中小银行单个体量不大,但经营各有特色,多数服务于地方经济,已经发展成为践行普惠金融、服务民营、小微企业与“三农”的重要力量。


眼下,中小银行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从行业发展背景来看,中小银行所处的市场环境已发生变化。金融科技浪潮催生银行业加速变革,有实力的大型银行通过科技赋能,服务触角不断下沉,中小银行正面临客户流失的危机。而在疫情影响、经济处于下行周期的背景下,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考验,部分中小银行亟需补充资本金以提高抗风险能力。


与大中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公司治理机制尚不健全,风控能力不足,对金融科技运用尚有待提升,业务模式与产品结构也相对单一。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一些中小银行沉迷于“吃大户”“上规模”,甚至借助地方房地产项目或者跨区域放贷,大力发展同业投资、理财等业务,一味做大资产规模,但风险管理能力却未能及时跟上。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行业去杠杆、监管环境趋严,同业业务刚性兑付被打破,一些行业风险不断增大。因此,中小银行明确定位、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近期,多家中小银行合并重组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合并重组可视为中小银行应对市场竞争的一种途径。面对市场竞争以及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通过合并重组可以提升自身能力,以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挑战。


坚守本土发挥特色


保企业就是保就业、保民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小银行也应该发挥更大作用


江苏苏州吴中区鸿德隆餐饮是一家新成立的餐饮企业,经营稳定但规模较小,很难通过常规渠道获得合适的贷款服务。常熟农商银行在了解客户资金需求及经营状况后,利用大数据精确分析其进销发票数据信息,最终授予了额度100万元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助力企业扩大经营。


据介绍,常熟农商银行之所以“敢”给企业放贷,得益于其开发的“三化”(信贷流程信息化、风险管控智能化、服务对象平台化)平台“小微信贷工厂”。该平台借助金融科技,精准打通“堵点”,有效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目前,该行引入德国IPC公司标准化微贷技术,结合实际自主研发的“小微信贷工厂”业务管理系统,已形成前台营销调查、中台审批、后台管理操作的流水线,减少客户经理自由裁量权,实现了流程化管理。


抓住金融科技带来的行业机遇,更好服务本地企业,是中小银行应坚守的发展方向。2019年在A股成功上市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始终聚焦服务涉农产业与“三农”发展。据介绍,目前该行有1770多个营业网点,覆盖重庆全部38个行政区县,县域营业网点占比达到80%以上


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表示,银保监会坚决扭转中小银行偏离主业、盲目追求速度与规模的发展模式,要求其回归本源、深耕本地、下沉服务,特别要强化社区与县域的服务,并对异地经营行为进行严格规范



压实责任防范风险


7月初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压实地方政府属地责任、银行及股东主体责任、金融管理部门监管责任,在全面清产核资、排查风险并依法依规严肃问责的前提下,一行一策稳妥推进补充资本金,地方也要充分挖掘其他资源潜力给予支持。在业内专家看来,地方中小银行大多由地方政府持股,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其补充资本,有利于发挥股东作用,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同时可在注资过程中推动化解存量风险或进行合并重组。


建银投资咨询分析师王全月认为,一季度城商行、民营银行、农商行不良率均较去年末抬头,而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则几乎没有变化。将部分专项债额度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无疑有利于降低中小银行经营风险。


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近日表示,对少数难以通过市场化渠道进行资本补充的机构,积极推动依法依规筹措政府性资金支持。尽快落实省级政府发行专项债券补充中小银行资本的最新政策,并把补充资本与优化公司治理有机结合。


新增资金流向制造业,如何保证?


金融行业持续发力,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4.28万亿元,同比增19.6%,增速创2011年2月份以来新高。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40.9%。


金融应发挥逆周期调控作用


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金融应发挥逆周期调控作用,为制造业企业“雨中撑伞”。经济发展有周期规律,有时发展过热,有时陷入低谷,金融政策需要在经济过热时收紧银根,在经济遇冷时宽松投放,通过逆周期调控,熨平经济波动风险。


今年以来,为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金融逆周期调控力度大幅增强,信贷投放速度明显加快。监管层和银行纷纷出台政策,助力制造业企业金融融资。


今年5月份,中国银保监会表示,积极引导和督促大型银行发挥“头雁”作用,提升服务制造业的战略层级。同时,明确了“全年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速不低于5%,年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将较年初提高1个百分点,信用贷款余额增速不低于3%”的“五一三”任务,从而推动大型银行资源向制造业倾斜。


“为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今年江苏银保监局制定了《关于银行业和保险业支持江苏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从2020年开始,努力实现制造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江苏银保监局李玲说。


这些政策推动了江苏省金融机构向制造业企业发放贷款。截至今年4月末,江苏省银行业制造业贷款余额为20784亿元,较年初净增1353亿元,增长6.9%,超过2019年全年增量。


多家银行也制订了加快支持制造业企业发放中长期贷款的政策。5月份,民生银行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的通知》,要求全行加快对优质制造业企业的信贷投放和综合金融服务,力争实现全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25%的增长目标。交通银行北京分行通过资金成本补贴、成立专项小组、加大考核力度、提升奖励标准等方式打出“组合拳”,多渠道推动制造业贷款增长。今年上半年,该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幅逾40%。


金融信贷政策需要保持稳定


制造业企业对资金需求的特点是贷款需求量大、用款周期长,制造业企业健康发展离不开稳定的金融政策和服务。“如果银行一会儿追着企业贷款,一会儿对企业抽贷,这对企业来说是‘灾难’。企业获得了贷款,就会忙着扩大规模。如果等到厂房建好、机器设备上线了,投资回报还没开始,这时银行却要收回贷款,这让企业到哪里去重新融资呢?” 浙江一位民营企业家对经济日报记者说。


“我国制造业企业大多数为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较国有企业存在劣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说,“此外,一些制造业企业发展面临着低端产品生产过度、缺乏核心竞争力和品牌价值、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银行是否对其发放和收回贷款。”盘和林建议,今后需要加大金融支持制造业的力度,重点鼓励银行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鼓励股权投资、债权融资等多种融资方式向制造业倾斜。


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称,很多金融机构从自身发展角度认识到,长远发展离不开对制造业的支持,金融业与制造业是共生共荣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甄新伟认为,应更多借助政策性金融、政府优惠政策支持的金融工具提升对制造业提供融资支持;鉴于制造业债务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应大力鼓励制造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股权融资,降低融资成本,降低杠杆率,大力支持创新型、高科技制造业发展。


让银行放贷不再依赖抵押品


制造业企业运营发展往往需要大量资金,银行等金融机构需要针对制造业企业特点,开发新的信贷产品,摆脱过度依赖抵押品。


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公司业务部经理韩雷表示,由于制造业企业的厂房很难变现,土地又是工业用地,所以银行往往不愿意接受制造业企业以厂房、土地为抵押物发放贷款。银行需要探索开发专门针对制造业发展的特色金融产品,加快推广涉及排污权、应收账款、知识产权、股权、商标权等金融产品,稳妥有序推进投贷联动业务,加大对技术密集型和中小新型制造业企业支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目前,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已经为制造业企业推出了不依赖抵押品的信用贷款产品,单户企业可申请贷款数十亿元。”韩雷说。


多位银行从业人士称,银行重视抵押物与银行不了解企业真实情况有关。对此,邮储银行海南分行经理梁磊表示,让银行放贷不再依赖抵押品,除了银行自身发力外,还需要加强基础融资建设,以解决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银行可以从企业税收及社保、海关、司法数据中了解申请贷款的企业状况。这些散落的信息单独依靠一家金融机构是无力搜集的,应从全局层面打造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多部门多机构协同发力,让信息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地域互联互通。让银行在收放贷款时看得清楚。”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