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乐福48亿卖身苏宁背后:身价严重缩水,外资商超持续退场
2019-06-24 09:49:00

       苏宁再度加码线下商超布局,这次买的是家乐福。


       6月23日下午,苏宁易购(002024)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苏宁国际拟出资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本次交易完成后,苏宁易购将成为家乐福中国的控股股东。


       苏宁易购集团副总裁田睿对家乐福的加入表示欢迎,“我们很高兴家乐福中国即将成为苏宁大家庭的一员。苏宁一直致力于构建全场景智慧零售生态系统,实现从线上到线下,从城市到乡镇的全覆盖,为用户搭起随时可见、随时可触的智慧零售场景,满足用户多样化的需求。”


       对于此次收购,总部位于法国的商超巨头家乐福评价:“苏宁易购是中国领先的智慧零售商。家乐福中国与苏宁易购的业务存在很强的互补性,这有利于加速家乐福中国的发展。”


       苏宁在公告中称,此次交易已通过苏宁和家乐福集团董事会审批,尚需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此次交易拟将以现金方式支付,苏宁易购也将对家乐福中国提供股东贷款,作为运营资金支持。


       收购完成后,家乐福中国的监督董事会中5名监督董事将由苏宁国际委派,2名监督董事由家乐福委派,主席由苏宁国际委派的人士担任。管理董事会将由1名管理董事组成,作为家乐福中国首席执行官,负责家乐福中国日常管理。


       那苏宁看中了家乐福中国什么?两方未来的合作会如何?


       收购家乐福,加速苏宁大快消发展


       公告透露,本次交易完成后,苏宁易购将保留家乐福中国现有的组织架构及业务组成,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独立的运作,家乐福中国人员、物业租赁等方面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但对于未来的合作,苏宁易购将对家乐福门店进行全面的数字化改造,构筑线上线下融合的超市消费场景。具体来看,苏宁旗下业务——苏宁家电家居、苏宁红孩子、苏宁极物、苏宁金融、苏鲜生生鲜超市、苏宁小店等均可与商超业态进行对接。


       对苏宁来讲,苏宁零售体系4亿会员及家乐福中国3000万忠实会员也将形成有效互补,丰富苏宁现有的会员生态,从而提升用户价值。而且,家乐福在一二线城市具有位置优势,靠近人口密集商圈,拥有大量优质物业,这点也可以成为苏宁的优势。


       此外,在仓储、物流方面,苏宁表示,家乐福中国现有的大型配送中心、现有门店均可作为苏宁最后一公里业务发展的重要支撑网络。双方将在仓储、物流、人员等方面不断优化与共享,进一步补足苏宁大快消品类的物流仓储和配送能力。


       卖身苏宁背后:家乐福中国连续亏损


       家乐福中国于1995正式进入中国大陆市场,是最早一批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外资零售企业之一,主营大型综合超市业务。


       截至2019年3月,家乐福中国在国内拥有约3,000万会员,开设有210家大型综合超市、24家便利店以及6大仓储配送 中心,店面总建筑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覆盖22个省份及51个大中型城市。


       但从苏宁公告中透露的家乐福中国近年运营情况来看,目前家乐福在华的运营情况不佳。


       2018年末,家乐福中国归属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为-19.27亿元,2018年度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5.78亿元。



       对于家乐福中国账面净资产为负的原因,苏宁易购在公告中解释:家乐福中国账面净资产为负的主要原因为近年来线下零售业态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家乐福中国虽然积极的应对,但仍带来了阶段性的经营亏损。


       但苏宁易购仍认为,家乐福中国作为行业领先企业,具有较强的供应链能力,丰富的线下运营经验,高品牌知名度,且近两年网络优化效应逐步显现,未来有较高的提升空间。


       而且,目前的家乐福中国的售价也谈不上高,48亿元人民币80%股权,简单换算,在这笔交易中,家乐福中国的100%股权价值仅为60亿元人民币。而目前永辉超市的总市值高达1015亿元,接近家乐福中国估值的17倍。


       事实上,不仅是家乐福,外资超市在华的境遇普遍不佳。乐购、乐天玛特、易买得等外资零售企业纷纷退出中国,留下来的外资超市则纷纷寻找本土合作伙伴。


       2014年,英国零售商乐购撤离中国,宣布其在华业务被华润集团收购,结束了在中国长达10年的漫长征途;2016年,沃尔玛出售其中国线上零售业务,以换取京东的股权;2017年11月,阿里巴巴224亿港币拿下中国市场业绩排名第一位的大润发,直接和间接持有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集团36.16%的股份。


       如今,家乐福又投入了苏宁的怀抱。


       行业观察人士认为,一方面,整个商超行业近年来都在面临网络购物潮的冲击,外资商超品牌由于决策流程慢,变革反应慢,人员成本高等原因,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另一方面,一些外资品牌主动求变,把自身的品牌、管理优势和中国合作方的快速反应、市场贴进度结合,能够更好地提升竞争力和效益,根本上说也更符合其利益。